露①
一名天乳,一名天酒。
夜气着物为露。《玉篇》②曰:“天之津液,下所润万物也。”③
注释:露,称作天上的乳液,也叫作天上的琼浆。
夜里的漂浮的气附着到物体上就变作露水。《玉篇》上说:“露水是天上的津液,落到地上可以润泽万物。”
①露: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篆文。“露”字是形声兼会意字。篆文从雨,路声。由“路”字和“雨”字组成,本义是露水。
图片
“露”的演化
《说文》中说“露,润泽也。”即可见“露”的本义是露水。
《汉书·晁错传》中说“覆露万民。”这里是由本义露水引申为润泽之义。
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中说“风霆流行,庶物露生。”
《庄子》中说:“姑射之山有神人焉,不食五穀,吸风饮露。”
《洞冥记》则记载:“勒毕国人长三寸,有翼,善言语戏笑,因名'语国’。饮丹露为浆。丹露者,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。”
《山海经》说:“仙丘降甘露,人常饮之。”
东方朔《神异经》曰:“黄父以雾露为浆。”
《古史考》曰:“太古之初,民吮露精,食草木实。”
《楚辞》曰:“朝饮木兰之坠露,夕采秋菊之落英。”
图片
露
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变成水滴附着在固体上,古人以为是天降下来的雨,故从雨。露珠历历在目,不像霜与雾那样看不清,故又引申为显露的意思,由此也引申为泄露之义。后又引申为酒的代称,如蔷薇露。
露,是指空气中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。傍晚或夜间,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,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,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,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,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。
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℃以上,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,称为露。
②《玉篇》: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。南朝梁大同九年(543)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。
顾野王(519~581)字希冯,吴郡吴(今江苏苏州吴中区)人,仕梁陈两朝。
《玉篇》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楷书字典。其卷首有顾野王自序和《进玉篇启》,以呈梁武帝之子萧纲。
原本《玉篇》现仅存若干残卷(现存日本,《古逸丛书》中有辑录)。
唐上元元年(760),孙强在顾野王所编《玉篇》的基础上,增收了一些汉字,世称上元本,今已佚。
再后来,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(1013),陈彭年、吴锐、丘雍等奉命收集并重新编修了《玉篇》,即《大广益会玉篇》。
因此,为加以区别,顾野王最早所编的《玉篇》一般被称为原本《玉篇》。
图片
宋本《玉篇》
据唐代封演《闻见记》所载,《玉篇》共16917字,现存本则为22561字,大约是孙强等后人陆续增加的。
与《说文》对照,《玉篇》原本多出7564字,今本多13208字,合乎字书收字增多,以更适应时代要求的规律。
当然,《玉篇》与《说文》价值不同,各当其用:若追寻本义,仍当以《说文》为宗;但许慎不可能预见四百年后的新词新义,所以从一般的用途上看,《玉篇》的价值更高些。
唐代孙愐《唐韵序》说:“及案《三苍》《尔雅》《字统》《字林》《说文》《玉篇》……并列其中。”以其与《尔雅》《说文》相提并论,价值可想而知。
图片
《玉篇》
《玉篇》共542部,与《说文》相同的部首529个,不同的13个。部首的顺序则和《说文》大不相同,除去开首的几个部首和最后的干支部首与《说文》一致,其他都是重新安排的。
顾氏似乎想把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,例如卷三所包括的人部、儿部、父部、臣部、男部、民部、夫部、予部、我部、身部、兄部、弟部、女部,但他并未能始终维持这一原则。
③“天之津液,下所润万物也。”:
在古人看来,露是“天之津液,下所润万物也”,二十四节气中的“白露”节气便以露水为名。白露节气里采集的露水,有着不同寻常的神奇功效。收清露是白露时节,最特别的一种“仪式”。
清人顾禄在《清嘉录》中说:“(八月)朔日早起,取草头露磨墨,点小儿额腹,以祛百病,谓之天炙。”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说:“八月朔日收取(露水),摩墨点太阳穴,止头痛,点膏肓穴,治劳瘵,谓之天灸。”
图片
白露
“秋露繁时,以盘收取,煎如饴,令人延年不饥。”白露节气,南方盛行酿制“白露米酒”,白露米酒口感醇厚香甜。
糯米与高粱等谷物富含淀粉,在发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糖类和维生素,不仅可以补充机体能量,提神解乏,还能促进血液循环,具有补气补血驱寒的作用。
而在江浙地区,白露有食“十样白”的食俗。所谓“十样白”,是指带“白”字的十种中草药,如白茅根、白芍、白茯苓、白术、白及、白芍、白木槿、白毛苦等,也有人会买一些带“白”字或色白的药食两用植物,如白百合、白山药、白萝卜、白扁豆等,与白毛鸡或鸭同炖。
据说吃了“十样白”炖出来的鸡鸭,可以润肺,抗秋燥,适宜秋天滋补,也可祛除风气。
图片
白露
露珠虽晶莹剔透,却也容易消散。加之白露临近中秋,这个美丽的节气,也因此承载了文人墨客的诸多离愁琐绪。
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《诗经》中的《蒹葭》就以白露起兴。秋日的露水凝结成霜,如此美好,就像心中思慕的伊人一般。白露成为追寻而难得的梦想。
李白《玉阶怨》:“玉阶生白露,夜久侵罗袜”,写长信宫中失宠嫔妃在清冷秋日久久站立,直到露水打湿罗袜。白露也染上深宫浓郁的幽怨。
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,将白露与故乡月并列,清冷秋意,引动游子离愁。白露也沾染了几分思乡之情。
离开了夏日的酷热,也远离冬日的寒冷,在天气微凉的白露,文人的思绪也是清浅的,愁绪也带着几分清凉的美丽,这大概是最好的秋日时节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